-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
- 第四季
- 第三季
- 第二季
- 第一季
-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- …
-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
- 第四季
- 第三季
- 第二季
- 第一季
-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-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
- 第四季
- 第三季
- 第二季
- 第一季
-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- …
-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
- 第四季
- 第三季
- 第二季
- 第一季
-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在場 ·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
第四季評選結果報告
❝ 在這些寫作探尋之中,我看到了真心的「我和你的相遇」。❞
第四季在場 ·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有 300 多位「在場者」報名
經過 33 位評委的評審,獲獎名單如下:
(點擊方框閱讀評審團評語,排名不分先後;得獎者名次將由最終完稿決定;
第四季成稿將於2024年10月發布)
《恆春核事――與核共存的人們》
作者:王舜薇,編輯:莊瑞琳
《暹羅,阿公未能到場的遠方》
作者:李潔琳,編輯:郭玉潔
《泰國——大陸跨性別群體的「應許之地」》
作者:胡卯,編輯:柴子文
《英國國民醫療體系(NHS):顛倒世界與異鄉醫護》*
作者:樹瓊,編輯:蘇美智
《戰時的文學抉擇:烏克蘭的去俄化與文學的身份危機》
作者:舒拉,編輯:謝丁
除以上五位獲獎者外,本季還有六份計劃案進入「終審名單」
(點擊方框閱讀評審團評語,排名按首字筆畫排序)
《一個民族,兩次屠亡:亞美尼亞人的國族創傷》
作者:田品回
《這裡沒有「二女兒」》
作者:任靜
《難民與他的攝影師:鏡頭內外的逐夢之路》
作者:沈明信
《 十年之殤:頓巴斯離散者眼中的社會變遷和流動的對「家」的想象》
作者:胡謙瑞
《布農製槍人》
作者:黃文儀
《「走線」偷渡赴美之路:支持體系與誠實的偷渡客》
作者:董孟渝
給所有報名者:
所有成功遞交申請的報名者都可以至報名系統中查看評語,每個人將收到 0~4 條,評語數量、長度均不代表提案是否優質。
❝ 真希望無論是否獲獎,每個人都能寫出來。無論我們的記錄能不能超越時間,「完成」這件事本身,就幾乎一定會創造出新的自我。(第四季評委 / 楊瀟) ❞
🔖 300 份寫作提案
我們看見「衝突日常化」後的世界
本季共收到 300 多份提案申請,其中近 40 份報名「歐洲移民寫作獎」。申請者來自各行各業,有體制內外的教育者、新聞(退役)記者及撰稿人、外賣騎手、創業者、企業管理者、人文社科研究者、鄉鎮社區實踐者、海外華人移民及後代、NGO從業者、舞者、餐廳老闆、台灣路權關注者、廢除死刑推動者、一線的基層公務員、房產仲介等。三百份提案就有三百種在場的方式。
❝「在場」第四季,我看到了視野更廣闊的提案,更多的寫作者加入進來,有時我甚至無法評判誰更好,誰更適合「在場」。(第四季評委 / 謝丁)❞
過去幾季,「在場」申請提案曾明顯體現出寫作者對疫情、戰爭、離散的強烈關切,甚至創傷哀鳴。但是在第四季,一個明顯的變化是,尖銳平淡下來了。似乎當瘟疫被結束,衝突日常化之後,寫作者試圖去看見的是「重歸平靜」的真實生活,與它背後的強勁張力。那生活是如何繼續的?
所有提案都在給我們線索。
去翻開司法的生命史,看見活在漩渦裡的人;聽見作為複數的障礙群體們,如何再現公民(權);身處生命的兩端學習如何生、如何死;站在非人的位置理解另一個生態邏輯;紀錄龐大而邊緣的工勞 / 功勞、為女性敘事 / 蓄勢喝采。
所有提案也在向我們提問。
遷移的人為什麼出走、又為什麼留下?在國境之間「走線」的人為何不願意說謊?中國年輕人仍希望嘗試生存與愛嗎?教育現場的少數派們還珍貴著「理想」嗎?
家是什麼?如果身體並不是被經驗所限定的,他們會如何被喚醒?地緣政治之外的台灣意味著什麼?香港的離散仍在進程中,誰能代表「香港」?
❝ 在這期評審過程中,不僅一如既往地看到寫作者對社會中邊緣人士的關注,更看到了寫作者探索著自己和不同社群群體之間「我和你」的關係,這種探索令我想起了神學家馬丁-布伯(Martin Buber)的同名著作,現代的工具化世界不斷把人和人的關係變成「我-他/她」,但在這些寫作探尋之中,我看到了真心的「我和你的相遇」。(第四季評委 / 錢佳楠)❞
謝謝所有提案者的發文與思考。以下是部分主題摘記:
翻開司法的生命史:活在漩渦中
- 北京信訪產業鏈紀錄
- 台灣冤獄家庭的往常與未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