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潔琳,「在場」獎學金第四季二等獎獲得者
編輯:郭玉潔,作家,記者,著有《眾聲》等。
2017年春天,18歲的我獨自在曼谷「尋找」老二姑。伊[1]就在大皇宮邊的石龍軍路上,臨行前阿公[2]告訴我。
[1] 伊:代词他/她,i1。潮汕地區各地的潮汕話有少許差異,本文腳註皆為揭陽音。
[2] 阿公:祖父,a1 gong1
老二姑唔[3]知普通話,只呾潮州[4]話,用詞也還停留在老時代。電話裡,伊問我徛[5]在底個[6]「客棧」「旅社」——好讓阿伯來接我。我呾[7],我在一家「民宿」。伊沒聽懂,底塊[8]吶?我想講「Airbnb」,又想,伊應該唔知,也無法在電話中把英文地址報給伊。我只好呾,我徛在朋友內[9],家己[10]過去就好。
老二姑報了個地址,囑咐我,沒找著的話就問邊頭[11]的人:找娥姐。我連連應好。
[3] 唔:不,m6
[4] 本文的「潮州」指代今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。文中大多使用「潮州」而非「潮汕」,源於明清設立的潮州府,其地域範圍基本包括現在的潮州、汕頭、揭陽三市。
[5] 徛:住,kia6
[6] 底個:哪個,di7 gai5
[7] 呾:說,dan3
[8] 底塊:哪裡,di7 go3
[9] 內:家,lai6
[10] 家己:自己,ga1 di7
[11] 邊頭:旁邊,附近,bin1 tao5
在曼谷熱鬧的商圈暹羅廣場附近,我攔下出租車。去大皇宮,我說。其實我沒記住老二姑報的地址,伊呾潮州話,我也唔確定對應乜[12]字,只聽到石龍軍路幾號,後邊的巷名和門牌號像一糊團,沒入我腦中。坐在車上,我睇向窗外,熟悉的兩廣建築,垂直拔起的三四層民居,一樓的老式拉閘門,還有漢字店鋪招牌。和潮汕好像,我差點忘了自己是在曼谷。
我原計劃抵達大皇宮後,步行去找老二姑。但在車上打開地圖,才發現伊內離大皇宮還很遠。這條長達八公里的大路,從大皇宮向東南穿過唐人街,沿著昭披耶河[13]的走向再往西南延伸。我不記得究竟在車上和司機如何交涉,總之在調整幾次目的地後,我讓伊和老二姑通了電話。到達目的地,司機笑著向我額外要了一百泰銖。
這裡是曼谷的曼柯廉縣,摩天輪高聳的碼頭夜市Asiatique就在附近。街邊豪華酒店、高層公寓和簡陋平房交替出現。司機指著巷子說,就是這裡。
我用潮州話問巷口大伯:伯啊,娥姐是在這嗎?伊有些意外,阿娥姐啊?隨即站起來,呾,伊帶我去。
沒行兩步,迎面,娥姐被一個中年男人攙扶走來。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。娥姐一頭銀髮,戴著眼鏡,脖上有珠串,比照片瘦削許多。許[14]年伊83歲,依舊精神飽滿,頭腦清晰,熱情健談。
巷子很窄,約兩米寬。往裡行幾步,轉角處有一座小廟,寫著紅色漢字的竹編燈籠懸掛在兩旁。繼續往底行,娥姐家就在巷子深處。
[12] 乜:什麼,mêh4
[13] 昭披耶河:中文俗稱湄南河。
[14] 許:那,he2
娥姐,就是老二姑,阿公的二姐。
1946年,娥姐跟阿爸、大姐、大弟在汕頭坐上了去往暹羅[15]的輪船。逃荒的人太多,伊阿媽和小弟(我的阿公)沒能上船。從那之後,一家人一分兩半,天各一方。有人留在暹羅,有人離不開唐山[16]。
伊人[17]因什麼而走?為什麼是暹羅?是哪個節點什麼事件最終讓伊人下定決心離開?在同一時刻被命運賜予不同選項的人,在兩地分別過得怎樣?離開的人後悔過那個決定嗎,被留下的人懊惱過不公嗎?伊人有想過再去團聚,或是回來嗎?後來怎麼重新建立聯繫?這樣的迷思凶猛地朝我湧來。
我決定去尋找答案。我去了泰國,也回到我的家鄉。有些疑問隨祖輩的離世隱沒塵煙,而有些,也讓我在記憶的廢墟中窺得我們一家的命運如何被牽絆。
[15] 1939年暹羅改國號為泰國,1945年恢復暹羅舊稱,1949年再次改為泰國。
[16] 唐山是海外華人對故鄉的指代,並非河北唐山。
[17] 伊人:他/她們,i1 nang7
一 離開的人
娥姐一家住在普寧縣[18]和揭陽縣[19]交界的一個內陸村莊。伊人原住在鄰近小鎮,因借住的厝[20]被要回,便返回村裡。祖屋已留給三弟一家,伊人只好夗[21]在客廳角。
娥姐的父親是農民,賣菜為生,名「再娘」,兄弟中排第二。大兄「姿娘」,三弟「再婦」。潮州話裡,姿娘是「女人」的意思。聽呾大哥出生前,男孩總養不活,女孩就養得活,於是,後來出生的兒子們被取了女名。也許因為三個男孩都活下來了,再娘的小弟沒有再取女名。在古老傳統的村落,性別的偏頗並不令人意外。1931年普寧縣有26.64萬男丁,而僅有19.58萬女性。[22]
再娘離鄉前,大哥姿娘和小弟就在暹羅落腳了。再娘的姐妹,阿公的姑姑們——那些比同胞兄弟更頑強活下來、賜予他們名字、自己卻沒有留下姓名的女人,也陸續去了暹羅。
伊人是何時離開的,阿公唔知。阿公從未見過伊人。
對許多潮州人來說,暹羅並非遙不可及。伊出現在許多俗語和歌謠裡,「從暹羅詖到豬槽[23]」,「乜個無,過暹羅[24]」。「暹羅船,水迢迢,會生會死在今朝;過番若是賺無食,變作番鬼恨難消。」[25]
那也是一個有宗親和血脈維繫的地方。幾百年的時間裡,從紅頭船到火輪船,商人、水手、技工、勞工、海盜、逃犯、難民......形形色色的人朝無盡的南洋駛去。1955年,泰國約有129.7萬潮州人,佔在泰華人總數的56%。[26]
[18] 普寧縣:1993年撤縣立市,今由揭陽市代管
[19] 揭陽縣:1991年撤縣立市
[20] 厝:房子,cu3
[21] 夗:睡,in6
[22] 普寧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,1995年。《普寧縣誌》,廣東人民出版社,頁99。
[23] 指談論天南地北、不著邊際的話題。
[24] 窮到什麼都沒有,就去暹羅找生計。
[25] 林朝虹,林倫倫編,2012。《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注》,花城出版社,頁218。
[26] 施堅雅,2010。《泰國華人社會:歷史的分析》,許華等譯,廈門大學出版社,頁220。
潮州和暹羅的命運緊緊交纏。1767年,擁有潮州血統的鄭昭在暹羅建立吞武里王朝,隨後潮州船商在這片海域崛起,取得許多經濟特權,成為主導國內進口暹羅稻米的語系集團。在暹羅擁有甘蔗莊園的潮州移民,招來大量同鄉勞工。許多潮州工匠同樣被國王僱來打造新首都[27]吞武里和曼谷。[28]
往後的漫長歲月裡,除了自然災害和貧困驅使,伊人也因各種程度的暴力和社會失序而選擇外移,去往今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印尼、柬埔寨等地。
潮州一直被視為特別暴力的邊緣地帶,脫離中央王朝掌控,在宗族世系的脈絡中形成獨特的自治實體。宗族械鬥、爭奪資源,走私鴉片、幫派橫行,這樣的事常常發生。1869年,清廷在潮州沿海區域發動「清鄉行動」,數千名「不安分」的罪犯被逮捕斬首,部分村落被焚燒,數萬人被迫離開家鄉。其中受創嚴重的潮陽縣,男性大批外移成為常態,大多去往暹羅。[29]
戰爭動盪和政治壓力,讓暴力滲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裡。1918至1931年,約有157.7萬人從汕頭港口外移東南亞,其中86.8萬人進入暹羅。[30]人數激增的年份,如1927年22.2萬人、1928年21.2萬人從汕頭離岸,其背後是國民黨擊敗軍閥和鎮壓海陸豐共產黨人的結果——一年前,1926年,汕頭外移人數僅8.4萬。[31]
我無能得知,究竟是哪個特定的時間點,讓再娘一家最終也下定決心離開。也許日頭漫長又黯淡無光。縣誌只簡單紀錄了他們離開前經歷過的連綿災難。戰爭暴力持續的同時,還有乾旱和飢荒,暴雨和洪澇。
1942年底至1943年4月,廣東地區冬春連旱,早稻欠收,飢民當街搶食,甚至人吃人[32]。普寧縣餓死、病死、逃荒的約有10萬人,七成多農田受旱,面積高達36萬畝。[33]鄰縣揭陽,6.84萬人餓死,2.23萬少女嬰兒被拐賣,2.42萬人逃至鄰省。[34]疾病隨之而來,阿公家鄰近的鎮上發生霍亂,死亡400人。[35]潮州多地被日軍佔領,沿海漁民被禁止出海,僑匯和糧食進口受限,更加劇了飢荒。[36]
這場大飢荒中,不滿一歲的阿公,被老嫲[37]抱到一富人家。對方看伊很是可愛,頭髮蓬蓬,想留下來。最後老嫲猶豫了,想了想又不捨得,抱著阿公折返。
[27] 1767年鄭昭建立新王朝後,曾將首都從阿瑜陀耶移到昭披耶河西岸的吞武里。1782年鄭昭被推翻,通鑾即位,為曼谷王朝的第一任國王。他將首都移至昭披耶河東岸,即今曼谷市中心,並在此修建大皇宮、寺廟和城牆。
[28] 麥柯麗,2023。《遙遠的海岸: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》,林玉菁譯,時報文化出版公司,頁67-82。
[29] 麥柯麗,2023。《遙遠的海岸: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》,林玉菁譯,時報文化出版公司,頁133-135、177、293。
[30] 施堅雅,2010。《泰國華人社會:歷史的分析》,許華等譯,廈門大學出版社,頁189。
[31] 麥柯麗,2023。《遙遠的海岸:中國海疆上的殖民擴張》,林玉菁譯,時報文化出版公司,頁198-199。
[32]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,2001年。《廣東省志·自然災害誌》,廣東人民出版社,頁534-535。
[33] 普寧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,1995年。《普寧縣誌》,廣東人民出版社,頁16、90。
[34] 揭陽縣志編纂委員會編,1993年。《揭陽縣誌》,廣東人民出版社,頁33。
[35] 揭西縣誌辦公室編,1994年。《揭西縣誌》,廣東人民出版社,頁22。
[36]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,2001年。《廣東省志·自然災害誌》,廣東人民出版社,頁534-535。
[37] 老嫲:曾祖母,ma2,近似普通話ma第4聲;也常被寫作「阿嬤」,但「嬤」的潮州音為ma1,近似普通話ma第1聲。
飢荒年的集體記憶被留在歌謠裡:「米碎草[38],米碎草,食落肚,就著[39]嘔......作田個人無米食,飢荒來食米碎草。」「水芋生在田,飢荒許時間,肚困[40]挈[41]來食,食了唉唉嗆[42]。」[43]
1944年9月颶風暴雨致使河道決堤,阿公家周邊鄉村很多房屋倒塌,多處民船被沖沉底。戰爭在繼續,1944至1945年初,日軍多次入侵鄰近小鎮。1945年、1946年又旱,米價大漲。[44]
終於,1946年,伊人決定出走。再娘夫妻和姐弟四人在鄰鎮碼頭坐船,先到揭陽,再到汕頭,等待去往暹羅的輪船。
[38] 米碎草:野甘草,又稱冰糖草
[39] 著:得,dioh4
[40] 肚困:肚子餓,dou2 kung3
[41] 挈:拿,kioh8
[42] 唉唉嗆:因痛苦而哀嘆,hai5 hai5 cang1
[43] 林朝虹,林倫倫編著,2012年。《全本潮汕方言歌謠評注》,花城出版社,頁62-63。
[44] 揭西縣誌辦公室編,1994年。《揭西縣誌》,廣東人民出版社,頁22、113、115。
現在村內破落的老厝(拍攝:李潔琳)
啟程前,再娘當掉家中四畝園地,換成旅費。伊取完錢,行錯路,誤入海關後被打,錢也被搶走部分。又因逃荒的人太多,船票得抽簽。沒有得到足夠乘船資格的一家這樣決定:阿爸帶着十六歲、十二嵗的女兒和八歲的兒子先離開,阿媽和小兒子之後找機會再走。
這是1931年以來華人移入暹羅最多的一年,八萬餘人經海路直達曼谷,其中四萬餘人從汕頭移出。[45]1939年日軍佔領潮汕地區後,正常的移民航線中斷過一年多;1940年有過短暫恢復,但翌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又陷入沉寂,直到二戰結束,西方輪船才恢復航行。[46]
大量仍飽受戰爭暴力和飢荒的難民,抓住了這個出走的時機。從前不多見的全家外移,也在這時候频频出現。二戰結束至1947年5月,每月從汕頭進入暹羅的華人約有四五千人。[47]
那次阿公一家人未能同行的原因,在歲月流逝中留下不同版本。泰國的阿姑阿伯呾,是因為在汕頭侯船太久,錢花太多,不夠買票。阿爸兒時聽到的,則是阿公的媽媽患有沙眼,怕傳染給船上其他人,不被允許落船。
這些傳聞背後,是暹羅對華人移民政策的緊縮。二十世紀初,暹羅通過多部條例來同化境內華人,並於1927年首次限制移民——入境者需繳納暹幣5銖,患沙眼者禁止入境。此後暹羅數次修改條例,增加入境成本,並限制不識字者進入(多為貧困勞工和婦女);一直到1939年,外籍人士到暹羅的入境稅和居留稅各高達500銖。[48]
但登船和團聚的願望沒有消失。一兩年後,阿公和母親攜著番邊[49]寄來的船費,再次出發。對岸限制入境也在繼續。在汕頭港口,伊人得到的答覆卻是「限制新客落船」。
二戰後大量華人湧入,暹羅擔心他們影響本國經濟、就業和治安,加大管控力度[50]。1947年6月,暹羅公布新的移民管理辦法,每年限制1萬名華籍新移民,其中由汕頭移出者限定7千人。此後,中暹雙方因縮減新客名額問題有過多次交涉。隨著新中國成立後對出入境的嚴格管控,以及泰國繼續限制移民,人口大量外移的現象就此消跡。
「就無辦法去了。」阿公呾。
我曾想,身處時代巨變現場的人,或許伊人在某一時刻會有掌握自我命運的機會。然而個體總被無形的力量拽緊。若說離開是被迫的選擇,那能否離開的關鍵,也不在自我。不管其中細節如何,最終,暹羅成了老嫲和阿公未能到場的遠方。
[45] 施堅雅,2010。《泰國華人社會:歷史的分析》,許華等譯,廈門大學出版社,頁187、190。
[46] 施堅雅,2010。《泰國華人社會:歷史的分析》,許華等譯,廈門大學出版社,頁186。
[47] 謝培屏,2006。<戰後暹羅對華人的移民政策 (1945-1949年)>,《國史館學術集刊》第13期,頁155-207。
[48] 謝培屏,2006。<戰後暹羅對華人的移民政策 (1945-1949年)>,《國史館學術集刊》第13期,頁155-207。
[49] 番邊:特指華人移民所在的東南亞國家。
[50] 謝培屏,2006。<戰後暹羅對華人的移民政策 (1945-1949年)>,《國史館學術集刊》第13期,頁155-207。
家譜(製作:李潔琳)
二 阿愛
老嫲名叫阿愛。
我對伊有著許多好奇。獨自撫養兒子長大的老嫲,是怎麽樣的人?伊人在潮汕相依,過著怎樣的生活?我還想知道阿愛的模樣。遺憾的是,伊一張照片也沒有留下。據阿公講,伊長型臉,薄殼眼,高高瘦瘦,頭髮在後腦勺綰成圓髮髻,惦[51]穿大筒衫。
沒能上船,阿愛和細仔[52]回鄉。孤兒寡母被村裡人欺負,轉輾借住姊姊家。姊姊家在榕江大堤旁,許多孥仔[53]愛下水游泳。但阿愛對細仔管得嚴,只讓伊在河邊洗澡,不允許往深行,到點了,就喊轉內[54]。以至於鄰里孥仔都學會了游泳,只有伊𠀾[55]。
丈夫每月從番邊寄錢來,補貼生活。很多個夜晚,阿愛在燭光下幫人加工金箔紙,賺些零錢。細仔還小,坐在塗下[56]相護[57],有時目澀,睏到在夗,阿愛就敲敲伊的頭。逢年過節,阿愛牽伊去廟裡拜神明,還一起去戲院前看戲。
在泰國出生的阿姑聽老伯[58]呾過,再寄旅費回鄉時,阿愛唔敢過去。
但這不像阿公口中的阿愛。阿公呾,阿愛「強脚[59]」。伊的心算能力為人驚嘆。從前的秤,刻度以十六兩為一斤,要把「兩」換算成「斤」,阿愛一掐便知,𠀾給人缺斤少兩。街坊鄰居向走巷的小販買東西時,攏[60]叫伊來相護算錢。
[51] 惦:總是,diam3
[52] 細仔:小兒子,soi3 gian2
[53] 孥仔:小孩,nou5 gian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