映妤談經濟學人2021年的周刊封面將台灣視為 “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”這件事,讓也去過一些被認為是危險地方的她哭笑不得。「我很渴望能夠被理解,很渴望去說我們自己的故事……很希望他們至少可以打一通電話,或至少能夠找在地的人寫出一篇有在地聲音的報導。所以在我忽然成為了渴望被看見的人之後,我更可以理解過去這幾年做的工作裡,為什麼我跟很多外媒比起來缺乏資源,但仍然、總是、不斷迫切地想進去現場——也許這是我們在這個時代,身為一位台灣的記者與寫作者,可以看到跟西方媒體不一樣視角的地方。」
用英文寫作的華人作家李翊雲曾提到,自己用英文寫作而不用中文,是abandon了她的母語,實際上也是 #讓一部分的自己死去。這讓程揚揚想到波瀾詩人 Wislawa Szymborska 的詩,“To die as much as necessary, without overstepping the bounds. To grow again from a salvaged remnant.”
❝ I stood at the border, stood at the edge, and claimed it as central.
l claimed it as central and let the rest of the world move over to where I was. ❞
Toni Morrison 獲得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後,在電視採訪中說了上述這段話,程揚揚引用為本場講座的結尾與對上個問題的回應。「我身為一個以中文為母語的人,選擇用英文寫作。#但這不是我的缺陷,#而是我對英語世界的貢獻。因為我是用我的成長經歷、以及在母語中所形成的思維習慣,豐富、擴大了英文世界的詞彙與表達。」
「語言同自由一樣,需要爭取、創造、實踐,而且不只是個體的實踐。」
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,也是這個宇宙留下來的信息。」
📌 清邁
▍主題:離散 · 在場:成為一個移民的寫作自覺
▍講者:
- 張潔平,Matters Lab 與「在場」創辦人
- 甯卉,端傳媒總編輯
▍主持:
- 林東尼,作家、媒體工作者
▍地點:KRISP Café , Chang Phueak, Mueang Chiang Mai District, Chiang Mai , Thaila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