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mbnail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  • 首頁
  •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 
    • 第五季
    • 第四季
    • 第三季
    • 第二季
    • 第一季
  •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 
    • 第二季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    • 第一季
  • 非虛構漫畫獎學金
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• 「場友」Blog
    • 「在場」作品
    • 往季評審與編輯名單
    • 策略與合作夥伴
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• 支持我們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五季
      • 第四季
      • 第三季
      • 第二季
      • 第一季
    •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二季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      • 第一季
    • 非虛構漫畫獎學金
  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  • 「場友」Blog
      • 「在場」作品
      • 往季評審與編輯名單
      • 策略與合作夥伴
  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  • 支持我們
訂閱即時資訊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  • 首頁
  •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 
    • 第五季
    • 第四季
    • 第三季
    • 第二季
    • 第一季
  •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 
    • 第二季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    • 第一季
  • 非虛構漫畫獎學金
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• 「場友」Blog
    • 「在場」作品
    • 往季評審與編輯名單
    • 策略與合作夥伴
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• 支持我們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五季
      • 第四季
      • 第三季
      • 第二季
      • 第一季
    •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二季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      • 第一季
    • 非虛構漫畫獎學金
  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  • 「場友」Blog
      • 「在場」作品
      • 往季評審與編輯名單
      • 策略與合作夥伴
  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  • 支持我們
訂閱即時資訊
broken image
  • 第三季評選結果報告

     

    ❝ 真實的人在各種社會力量的糾葛中生活。 ❞

  • 第三季在場 ·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共有近 250 位「在場者」報名

    經過 30 位評委的評審,獲獎名單如下:

     

    (點擊方框閱讀評審團評語,排名不分先後;
    得獎者名次將由最終完稿決定)

    《阿依阿芝》

    作者:尤放,編輯:徐曉

    《從天災到人禍,土耳其敘利亞的世紀震殤》

    作者:Yu, Chin Mei,編輯:劉怡

    《最後一課——藏語母語教育的傳承與生存困境》

    作者:鍾小溪,編輯:謝丁

    《「春天革命」與泰緬邊境上的緬甸流亡社群》

    作者:斑戈,編輯:顧玉玲

    《被兩地驅逐的人:通過假結婚事由、從陸赴台務工女性的十年》

    作者:林秋銘,編輯:莊瑞琳

  • 五份計劃,從民族本土的辨認與出走,

    到兩岸歷史下的時代性故事,再到災害與運動的互生,

    族裔的分識、代際的輪轉、在各種社會力量糾葛中活著的生命;

    不斷呈現在我們面前。

     

     
    評委 艾曉明 /
     
    這幾年頻繁的天災人禍,給人最強烈的印象便是驟變;因此有那麼多的故事在危機中發生,危機也帶來新的聯結。理論來不及概括,即使有,也無能包容群體和個人所受的衝擊和複雜經歷。「在場」的寫作幫助讀者,深入新聞報導遺漏的故事,獲知血肉豐滿的生命感知。閱讀已有的成果和這屆選題,讓我對語言在當下的作為有了新的體會。
  • 新增單元:小鳥與好奇心獎

    broken image

    ❝ 文學、在地與長遠生活中的價值 ❞

  • 第三季「在場」特別與《小鳥文學》合作,新設「小鳥與好奇心獎」。

    作為「在場」的新增單元,「小鳥與好奇心獎」旨在為寫作者提供更多的編輯支持和發表機會,

    亦可幫助成熟文本提早介入選題、進入出版流程。

    獎項的關注點除「在場」所看重的公共性與社會責任之外,

    同時強調文學性、在地性與在更長遠的生活中發現價值。

     

    以下是得獎名單,排名不分先後:

    (點擊可查看評審團評語)

     

    《貧窮人的台北:蓋起城市卻被遺忘的人們》

    作者:朱冠蓁

    《巷仔舖——高樓與高樓之間的方寸》

    作者:黃桂桂

    《迦藍蓋結(驚路)》

    作者:對方

  •  

    除以上八位獲獎者外,本季還有四份計劃案進入「終審名單」:

    (點擊方框閱讀評審團評語,排名不分先後)

     

    《一個華人小販的美國夢及其碎片》

    作者:榮筱箐

    《重寫阿勒頗的女性:從戰爭受害者到災區行動者》

    作者:茉莉

    《嚴肅喜劇:如何在芝加哥籌備共產主義革命》

    作者:周舟

    《汕頭亞青會:一場渴望揚眉吐氣的碎夢》

    作者:梁靜怡

  • 🔖 250 份寫作提案

    我們看見「創傷、重建、追尋與記憶」四大主題

     

     

    與第一、二季相似,第三季許多計畫書來自退役記者、藝術教育者、通識課教師、自由撰稿人、人類學研究者、書店老闆、海外華人移民及二代、鄉鎮社區實踐者、NGO從業者,但第三季關於個體、家族、社群或國族創傷的書寫明顯增多。對創傷性歷史的追溯,對自然災害、社會運動之後的社會能量如何收聚與釋放的追討,以及大量女性議題與性侵倖存者的敘事湧現,或從側面反映出在中文寫作世界中,我們還未失去記錄與講述的勇氣。

     

    本季的提案依然題材豐富、地區多元,以下是部分主題摘記:

     

     

    城市與人:治理、建設與變遷

    • 亞青會背後的中央-地方治理互動
    • 農林科學和農民身體經驗之間的張力
    • 70、80後的中國公民行動者
    • 海南傳統漁村的轉型
    • 縣鎮高中的公共人文空間
    • 從鄉村建設探討「改變」的複雜性
    • 北京的都市規劃與逐漸消失的大鴇
    • 中國鄉村建設與樸門農法
    • 台灣都市貧窮問題
    • 印尼基礎建設下的道路與身體
    • 海口老城區的變遷史
    • 廣州東山口的社區營造
    • 台灣社宅政策
    • 「新世紀第一縷曙光」之爭
    • 中國蘭州箱包城的故事

    家族、語言與生命:代際裡的山河海峽

    • 摩梭女性的生命史
    • 千禧世代女性的掙扎
    • 三代母親的故事
    • 新疆二十年家族口述史
    • 藏語母語教育的傳承與生存困境
    • 呼倫貝爾牧馬人的生存情境與抉擇
    • 最後一代自梳女的個體敘事
    • 鐵絲圍欄下的牧民與狼
    • 從大陸赴台務工的「假新娘」及其家庭與工作
    • 一個北京人的消亡史及其背後的故事
    • 「道北」的河南移民生命史
    • 台二代在兩岸之間
    • 中國計劃生育之殤與海外孤兒由來
    • 從順德移民到澳門的三代女性
    • 越南船民難民家族史

    華人在非洲、在國際衝突現場

    • 黃金海岸淘金路上的形色人生
    • 非洲賴索托的中非台自雇型經濟脈絡下的故事
    • 尼日利亞政治與社會生活:中國製造與非洲譜系
    • 土耳其國際難民衝突與社群
    • 敘利亞的戰後一代青少年生活
    • 阿勒頗災區女性的能動日常
    • 泰緬邊境的流亡社群與政變後正進行的革命
    • 美國共產主義革命黨故事
    • 俄烏邊界與頓巴斯

    日常宗教生活裡的掙扎與記錄

    • 疫情中的北京地下教會
    • 台灣民間宗教文化的興衰流變
    • 當代人的靈性生活
    • 漢化清真寺前的一場爭執
    • 崑山台灣客商的民間信仰實踐
    • 終南山的隱修現象

    世界勞工與全球消費鏈

    • 世界工廠裡的臨時工
    • 勞務派遣用工制度對新生代工人的影響
    • 人工智能、大數據及其背後的勞工
    • 「理想價值的心理學」如何在中國被生產與消費
    • 新加坡馬來西亞邊界的勞力與國籍流動
    • 雲南松茸交易背後的村民與微商

    蜿蜒的離散時代

    • 唐人街上華人小販的人生
    • 上世紀偷渡移民美國的老人訪談
    • 居港印尼歸僑史
    • 海外離散社運故事
    • 在泰國清邁旅居的中國家庭
    • 英國中餐廳的華人老闆
    • 經過大飢荒時代的女性長輩家族史
    • 美國持槍亞裔的選擇與恐懼
    • 海外離散華人酷兒女性群體
    • 東南亞華人的身份認同和想像
    • 留學生與留守家長

    障礙、創傷與病痛:身體、心智與社會之礙/愛

    • 精神病人的出院生活困境
    • 心理治療經驗的觀察與記錄
    • 愛滋病群體生存狀態與用藥歷史
    • 香港精神病院內關係體察
    • 視障人士的就業困境
    • 患癌女性的生育能力思考
    • 一個少女的抑鬱史
    • 創傷與(藝術)療癒
    • 多動症兒童的世界
    • 殘障人士與手搖車的行徑
    • 接觸即興舞蹈的身體實驗

    當下港澳

    • 時代夾縫中的香港通識科教師
    • 澳門當下政治領域生態
    • 香港後社運時代的農耕生活
    • 香港離散時代的群體畫像
    • 香港城市更新中失去的建築特色
    • 以菜餚書寫香港移民記憶
    • 香港移民日常飲食和身份認同
    • 青年左翼社群政治創傷
    • 香港紀錄片的社會變遷

    性別、親密關係與女性書寫

    • 離散華人女性對女性主義和中式家庭的探索
    • 性侵倖存者敘事
    • 家暴受害者敘事
    • 計劃生育政策下被拋棄的「二女兒」
    • 在異鄉中「轉碼」的文科女性們
    • 中國性少數組織的發展困境
    • 走向主流的藏族女性導演
    • 海外女權社群發展
    • 中國當代的形式婚姻
    • 雲南古茶山的女性生活
    • 身體模特和藝術的微妙關係

    文化研究與民族誌書寫

    • 社運者的自我民族誌
    • 亞伯拉罕宗教框架下的阿拉伯和猶太文化書寫
    • 打卡「正念」的消費群體民族誌
    • 漢化清真寺前的宗教衝突
    • 在印度探索何為東方
    • 江永女書文化記錄

    形色職人世

    • 製琴師的生命故事
    • 華北中原的「跑功者」故事
    • 傳譯工作與傳譯工作者記錄
    • 雙減政策失業潮下在歐洲讀教育學的中國老師
    • 在巴黎的中國性工作者
    • 女性紋身師職業故事
    • 都市美甲服務人員
    • 在美中國家具商人
    • 流動女工的自我賦權實踐
    • 網紅與流量經濟
    • 00後地下/獨立詩歌寫作現狀
    • AI 洪流中的音樂人
    • 大理 Web3 社群鑄造者

    教育與流動

    • 中國藝術教育家的記錄
    • 職高生的教育困境
    • 中國偏遠鄉鎮小學教育問題
    • 鄉村教育問題、經驗與傳承
    • 疫情下的中國高考

    普通人的大歷史

    • 信陽事件親歷者訪問
    • 在雲貴高原上尋找明朝遺跡
    • 上海封城記錄
    • 方艙真實經歷記錄
    • 文革後的代際創傷
    • 追尋托爾金的英格蘭足跡
  • 評委 艾曉明 /

     

    從跨國界難民危機到流亡者的抗爭運動、從歷史浩劫到個人或家庭的創傷記憶……我看到的選題計劃不足十分之一,卻也足以感受到中文寫作者的力量和希望。題材並無大小之分,關鍵是去發現:在那些事件和人的背後,哪些是被遮蔽的前因後果。如此創造出來的是新的知識,這是文學的發現,也是非虛構寫作的魅力所在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評委 吳琦 /

     

    每一個想寫的人,都面臨如何寫、寫什麽、誰在寫的問題,正如「在場」要選擇最合適的創作者一樣。這時,舊的傳統媒體主導的選題評價繫統也在動搖和修改中,其中較為積極的改變在於,它有機會補充和豐滿我們對於公共議題的想象,尤其打破為了公共而公共的那種功利的選題視角,而是去包容更多元、邊緣和長期的題目,接受更為私人、專門甚至小眾的探索。因此,至少在我自己的標准裏,很願意支持私家史的探索、自身的社會和研究工作的延伸,因為這些選題本身與作者之間有著非常緊密和內在的聯繫,它們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都更強,同時反映了寫作者在今日世界「不得不寫」的真實境況。

     

  • ❝ 彼此都如暗夜火把,感謝所有「在場者」支持 ❞

  • 第三季評委 譚蕙芸 /

     

    「在場 ·非虛構寫作獎學金」對喜愛華文寫作的朋友來說,是彌足珍貴的機會。文字寫作難以維生,令不少人放棄創作,或只能在繁忙的公務外再額外找時間寫作。「在場 ·非虛構寫作獎學金」提供充裕的資源,讓文字創作人能有尊嚴地、專注地、專業地完成非虛構寫作的每一個步驟,無論在進入田野、深度訪問、資料搜集上,都能夠做得更細緻更多角度。評審期間,看到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值得關注的問題,無論是性別的、低層社會的、離散社群的,這些富有人文關懷的題材,都能讓來自不同地區的華文讀者能互相理解彼此,在如此割裂滿有矛盾和充斥着敵對氣氛的現世代之下,難得非常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第三季評委 錢佳楠 /

     

    真實的人在各種社會力量的糾葛中生活。雖然目前看到的只是選題,而不是最終成文的非虛構作品,但是我從這些計劃中看到了寫作者把採訪對象視為獨立復雜的個體,而不是把這些人物當成呈現社會議題的媒介。因為關註的是生活在一團亂泥中的人,所以這些人身上自帶「轉摺」(twist):渴望符合主流家庭文化的同誌群體,住在美國養老院裏卻不會講英語的華人移民,投身農耕的香港社運人士,在新加坡工作卻定期送母乳回國的大馬籍媽媽。這些人物帶給我驚訝,震撼以及感動,我也從他們的 twist 看到生命的力量,只要活著,就是在不斷迎合,抵制或平衡各種微妙的時代精神,政治話語以及經濟浪潮。
  •  

    因為「真實的人在各種社會力量的糾葛中生活。」所以走進看見這一切、誠實書寫後,我們相信這樣「在場」的力量便可以賦能、撼世,也可自解、救人。

     

    如寫作者榮筱箐所言,對所有中文寫作者來說,這就像暗夜裡看到還有人在舉著火把。

     

    感謝每一位評委、每一名申請者的支持與回饋。Podcast「寫作亦在場」及更多線上、線下活動正在籌備中,期待與更多「在場者」相遇。

     

    全新獎項:給下一個世代的譯者研習班

 

 

© 2025FrontlineFellowship

聯絡信箱:hi@frontlinefellowship.io

    主頁
    聯繫我們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s來確保流暢的瀏覽體驗。若繼續,我們會認爲你接受使用cookies。
了解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