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mbnail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  • 首頁
  •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 
    • 第五季
    • 第四季
    • 第三季
    • 第二季
    • 第一季
  •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 
    • 第二季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    • 第一季
  • 非虛構漫畫獎學金
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• 「場友」Blog
    • 「在場」作品
    • 往季評審與編輯名單
    • 策略與合作夥伴
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• 支持我們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五季
      • 第四季
      • 第三季
      • 第二季
      • 第一季
    •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二季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      • 第一季
    • 非虛構漫畫獎學金
  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  • 「場友」Blog
      • 「在場」作品
      • 往季評審與編輯名單
      • 策略與合作夥伴
  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  • 支持我們
訂閱即時資訊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  • 首頁
  •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 
    • 第五季
    • 第四季
    • 第三季
    • 第二季
    • 第一季
  •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 
    • 第二季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    • 第一季
  • 非虛構漫畫獎學金
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• 「場友」Blog
    • 「在場」作品
    • 往季評審與編輯名單
    • 策略與合作夥伴
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• 支持我們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五季
      • 第四季
      • 第三季
      • 第二季
      • 第一季
    •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二季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      • 第一季
    • 非虛構漫畫獎學金
  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  • 「場友」Blog
      • 「在場」作品
      • 往季評審與編輯名單
      • 策略與合作夥伴
  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  • 支持我們
訂閱即時資訊
broken image
  • 第一季「在場」報告

    ❝ 從微小的人事物開始,我們才能擁有越過政治包裹一切的能力 ❞

     

     

  • 第一季「在場」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共有 350 位「在場者」報名。

    經過 35 位評委的評審,獲獎計劃案及作者名單如下:

    (點擊方框閱讀評審團評語)

    【一等獎 7500美金】
    Mirror歌迷連結的文化意義,作者:趙雲(香港)

    【二等獎 5000美金】
    末代女礦工
    ─張桂的生命故事,作者:戴伯芬(台北)

    【三等獎 2500美金】
    我的 AI 男友
    ─真實或虛妄的愛,作者:ScarlyZ(北京)

    【三等獎 2500美金】
    馴服與被馴服的:在拉薩繁育藏獒,作者:周雨霏(成都)

    【三等獎 2500美金】
    從黎巴嫩到敘利亞現場
    ─回家路上的青年們,作者:陳映妤(台北)

  • 除了本季獲獎者之外,我們也從評委的綜合評分排序中,選出八份計劃,作為「特別關注」名單。

    我們會為這八份計劃和作者提供編輯協助,包括修改提案、聚焦方向、並完成首篇樣稿。

     

    📜 獲「特別關注」的部分計畫案摘選如下:

    黃金海岸
    作者:譚威

     

    評委點評 / 此選題特殊。雖關注中國南方與非洲淘金關係,看似與大眾相關性低,卻又隱含世界市場流動趨勢即時性,值得期待。行文方式流暢且有自信,具說服力。

    「出走」的留守少女:從性侵受害者到性服務從業者
    作者:劉思潔

     

    評委點評 / 選題切中當下中國重要社會議題,因為當下媒體惡劣生態,此類報道十分稀缺;計劃合理、完整;目標合理,作者有豐富的媒體經驗。

    核電城鎮:隱而不顯卻滲透北海岸的核電廠
    作者:李若慈

    評委點評 / 核能在臺灣社會近年比較集中在核四與持續的反核運動上,但對於除役的核電廠及其社區、人確實是較為隱身的,因此這個計畫有一定的重要性,很值得期待。計畫已有相當明確細緻的架構。三章三個重點也展現思考的三個重點,核電廠如何切斷舊的社會關係、社區與核電的共生關係,如今的除役之路。

    災後香港——創傷與療癒的可能
    作者:阿皮

     

    評委點評 / 關注香港後社運時代創傷心理。從過去經歷看來,作者是相當有經驗的寫作者。因此雖計畫尚未完整,仍期待作者可能完成有別於現有之創作。

  • 🔖 350份寫作提案,多元的時代現場

     

    寫作題材的多元是本次獎學金評選中,「在場」團隊的強烈感受。

    疫情時代,我們更容易囿於自己所處的社會與視野裡;

    與其他地區發生連結、主動理解他者正變得越來越困難。

    而這次,全球各地的華文寫作者通過他們的寫作,讓我們看見了如此多樣、複雜的議題。

    申請者用提案告訴我們,他們身處什麼樣的時代現場,又如何理解「在場」的召喚,所帶來的責任與動力:

     

    橫跨多國界、聯結多物種、綿亙萬里之外的田野之作

    • 孟加拉查克瑪族的困境
    • 摩洛哥撒哈拉沙漠人權紀實
    • 中國南方邊陲淘金之地上來自西非各國的「黑戶」
    • 黎巴嫩的年輕難民紀錄
    • 在大涼山支教的經歷與反思
    • 在馬尼拉的教育替代役
    • 格陵蘭社會問題
    • 馬來西亞檳城猶太人墓園的猶太人田野
    • 生活在非洲的華人故事
    •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田野調查紀錄
    • 在海南三亞的穆斯林社群
    • 青海安多藏人牧民的民族誌書寫
    • 大理劍川白族村落裡的「媽媽會」
    • 青藏高原生活的人物志
    • 流亡海外的維吾爾人的故事

    在不同時空、不同生命階段看見女性敘事

    • 台灣末代炭礦婦的故事
    • 空中舞蹈(鋼管舞等)從業者故事
    • 中年女獸醫
    • 紅衛兵中的女性身影
    • 城市中老年婦女的性壓抑
    • 偷渡至新加坡的母親
    • 凍卵女性
    • 媽媽的失智症
    • 中國生育政策(三胎)親歷媽媽的觀察
    • 今日頭條裡積極參與視頻創作的一群三四線城市媽媽

    看似離普通人很遠卻暗湧於大家日常生活中的產業鏈

    • 中國「搶孩子」的生意鏈
    • 藏獒產業鏈
    • 香港、中國大陸的編劇 / 影視產業內觀察
    • 中國冥婚
    • 台灣檳榔產業鏈地圖

    於邊緣耕耘出一方天地的職業小記

    • 台灣消防隊員對台灣醫療問題的記錄
    • 空中交通管制職業記錄
    • 台灣教育改革倡議者的職業傷害
    • 喪禮攝影師心得觀察
    • 台灣的變裝表演者
    • 當代青年昆曲人現狀與昆曲發展的生態圖景

    歷史洪流中的私人/家族史

    • 從爺爺與外婆的經歷看見女性困境與農村抑鬱症問題
    • 從親友的私人史中看見潮汕改革開放以後的創業史
    • 從朋友的身上看見19 世紀華人勞工前往英屬西印度群島的歷史

    香港的時代敘事

    • 失根/流亡 / 四散於全球的香港人
    • 因反送中而分離(流亡/坐牢)的情侶夫婦
    • 香港減廢回收的環保議題
    • 香港建材商驗收程序問題
    • 香港文藝界與出版界推廣文學的熱心文學人
    • 香港記者的「冰河時代」
    • 香港老人再就業問題
    • ​​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的三年自由教學實踐
    • 獄中筆記

    生死議題

    • 從親人去世看見臨終關懷的倫理問題
    • 各地長照政策的觀察、記錄與反省

    個體與社會結構的交織互現

    • 因拆遷而被迫成為城市人的鄉村老人
    • 患有抑鬱症的老年群體
    • 紅衛兵(文革)等中國近代史的口述回憶或採訪
    • 監獄內外更生人的故事
    • 中國大廠人的工作創傷
    • 精神病患/酒精成癮者議題
    • 中國大資本家/企業家的故事
    • 愛滋病感染及藥物濫用者的生存現況
    • 戒毒所裡的特殊病患者
    • 中國校園媒體的衰落
    • 旗津漁村男性的返與留
    • 琺瑯手工作坊/城市邊緣小手工業近十年的衰落
    • 廣州、江西縣城的中職學校學生
    • 從中國應試教育中「出走」的人
    • 台灣安親班的結構觀察
    • 台灣偏鄉教育的騙局

    或許邊緣,但有瑰色隱於生命底層的群體

    • 疫情下的流動人口/小人物
    • 電子競技培訓學校裡的故事
    • 追星族故事
    • 罕見疾病、癌症患者的食療
    • 深圳三和大神(打工者)的故事
    • 身心障礙者的戲劇活動
    • 老年男同志群體口述史
    • 台灣年輕世代的幫派參與經驗
    • 探究無性戀作為身份認同對於慾望、身體與性的差異
    • 抑鬱症患者的自愈之路

    疫時代下人與物的興、衰、起、沉:

    • 武漢新冠疫情爆發期間消失的報導
    • 疫情下的台灣邊境政策
    • 疫情之下,收入大漲的香港算命行業的觀察與調查
    • 支持反修例運動、囹圄防控政策裡的中國年輕人

    與人類休戚與共的自然生態記錄

    • 法國卡馬戈濕地正在發生的環境劇變
    • 中緬邊境傈僳族人與天行長臂猿保育行動的田野
    • 鳥類標本的自然史寫作
    • 救援毛小孩的故事
    • 水鳥保育記事
    • 海南萬寧日月灣一個海島的的填成與拆除

    以行政體制或國家權力單位為主要觀察的對象 

    • 在中國做黨建工作的95後
    • 台灣行政部門內部的行政觀察
    • 緝毒警隊故事

    民間信仰與宗教

    • 陝西西安終南山北麓民間信仰
    • 台灣東港王船師傅的故事
    • 「封建婦女」們在深圳輾轉拜神的故事
    • 中國基督教會的處境

    歷史更迭遞嬗中的藝術與政治

    • 台灣甘露水的故事
    • 日治時期台灣作家黃鳳姿的故事
    • 永年圍攻戰歷史
    • 黃土水的生命經驗及日據時期台灣族群的生命形象
  • 儘管題材多樣,但在評審過程中,評委們在不同地域的選題感受到明顯不同的內在動力;

    透過這些寫作提案,我們得以一窺不同地域、社會的核心焦慮與集體母題。

    /

    不同地域寫作的差異,是不少評委的深刻感受。

    創傷和離散是香港寫作者多見的主題,文化保育、族群歷史、社會運動的書寫常見於台灣寫作者中,

    馬來西亞作者更關注日常中的文化與生活議題,海外寫作者則帶來了以他者的眼光理解在地的故事。

    而中國大陸作者的寫作主題中,「被困在系統中的人」最為常見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🔍 看見不同社會的焦慮與母題

     

    (點擊方框可查看評委們的完整感想)

    「這次中港台乃至其他地區華人皆有投件,是讓此次評選題目範圍遼闊的重要原因。儘管題目不一,但仍能感受到地域的差別。」

    「中國的題材有種游擊的姿態,在一些縫隙中小心翼翼找到能面對大敘事的可能。」

    「台灣作者的議題在多元化、世界主義上可能是呈現得最好的,香港的議題偏重於本土和最新的社會創傷,選題可能反而是最沉重的,離散的主題更加凸顯了。」

  • 🧠 複雜的時代現場,需要怎麼樣的「在場」寫作?

    在這樣的社會樣貌下,我們怎麼理解「在場」式的非虛構寫作?
     
    在場非虛構獎學金設立初衷之一,是為了支持離散在專業機構之外的獨立寫作者。他們未必能有專業機構和團隊的資源支持,去進行龐大的調查、或支付頻繁的差旅;但是,他們本身身處在不同的社會境況之中,有自己不可替代的親身經驗、或是已在長期田野中的領域、題材,如果能有反身思考、獨立採訪調研、非虛構敘事的能力,就能把自己「在場」的寶貴記錄留下來。
     
    因此,這裡的「在場」,指的從來不只是物理的鄰近、在場,而指作者對選題有長久耕耘,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,對講述這故事有深刻的內在動力,也比外來者更有能力抓住細膩的線頭。唯有如此,當寫作者「在場」,對所處環境、故事有長時間的深刻理解,也才能超越各式各樣的刻板印象、政治正確、或單純義憤,而呈現複雜世界中人們視而不見的重要部分。
     
    這樣非虛構寫作的意義所在,評委、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給了我們特別好的回應,她稱之為「一個社會的第二敘事」:
     
    「在經歷過一段時間閱讀與編輯非虛構作品後,我逐漸覺得與其說非虛構是一種文類,不如說是一種方法。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發展社會之內或主流敘事之外的第二敘事,在我心中最好的非虛構作品,大多都具有這個特質。為了要有這樣的第二敘事,必須要有訪談、田野、歷史甚至不同知識領域的串連……非虛構作者必須不是一個專家,而是化身為一道橋梁,在既定的知識累積方式之外,重構出認識世界的介面,而這個介面與人類的生活世界緊密相連。第二敘事的豐富性,對我來說,就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奠基,正是要從非常微小的事物、人與社區開始,我們才能擁有越過政治包裹一切的能力。」
     
    評委、非虛構作者阿潑也提及了這樣寫作所需要的赤誠:
     
    「非虛構寫作不需宏觀、高遠,不用尖銳如刃,但哪怕有一點點遮掩或閃避,就會削弱說故事的能力,就會讓文字失去真心。而讀者是很敏感的、無法被欺瞞的。」
     
    在場的寫作,需要由自身出發的真誠起點;需要長期耕耘,關注與你緊密相關的人、事、物,重回「消失的附近」;需要採訪、思考與寫作的技能;也需要寫作者在面對身處的田野、未來的讀者、心底的慾望或恐懼時,保持不卑不亢的勇氣。
     
    支持這樣的寫作,正是「在場」獎學金的目標。
     
    這也是為什麼,「在場」獎學金沒有設定任何的預設框架或人群篩選標準。我們相信,不論你是「記者」、是「研究生」、或是任何一個職業的從業者,都可以開始你的「在場式」寫作。
     
  • 🤍 期待與更多在場者相遇!

    感謝所有人的支持,令在場獎學金第一季可以順利推進。我們看到,值得書寫的現場很多,支持獨立寫作者的路還很長。很多故事,可能再不被記錄下來,就將消失;被採訪的人物在逝去,當事人可能處於困境之中,一些記憶已經成為禁忌。還有很多「在場者」所在的現場偏遠、危險,亟需獎金與編輯的輔助,讓迫在眉睫的寫作計畫落地。

     

    「在場」將不斷努力,支持更多「在場者」的書寫。我們想號召你一起來,如果你也想成為支持「在場者」的一員,請在此表格中提交你的郵箱,我們將即時與你分享入選作品的發佈消息以及更多「在場」資訊,也非常歡迎你對在場的建議(fellowship@matters.town)。

     

    謝謝所有「在場者」們的書寫。很榮幸,能與「在場」的諸位一道見證、一齊努力。

     

    期待與更多「在場者」相遇。
    全新獎項:給下一個世代的譯者研習班

 

 

© 2025FrontlineFellowship

聯絡信箱:hi@frontlinefellowship.io

    主頁
    聯繫我們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s來確保流暢的瀏覽體驗。若繼續,我們會認爲你接受使用cookies。
了解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