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日益加劇的對立、虛浮、宏大敘事,我們更加明確「在場」是要回到具體與真實中。這不只是物理的鄰近、在場,而指作者對選題有長久耕耘,乃至能捕捉到「空氣的形狀」(第一季獲獎者趙雲語),是對所講述的故事有深刻的內在動力,一種「強烈的情動」(第一季獲獎者周雨霏語)。
當越來越多大問題逼近,我們把目光收回,牢牢注視身邊的、具體的的人、事、物,意義何在?
評審之一、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把這樣的非虛構寫作稱之為「一個社會的第二敘事」:
「第二敘事的豐富性,對我來說,就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奠基,正是要從非常微小的事物、人與社區開始,我們才能擁有越過政治包裹一切的能力。」
我們從第一季得獎作品中,看到複雜、交錯的現場,嗅到空氣的味道,感受到一種具體的震動與新的理解。
完稿時,戴伯芬這樣闡述近半年的在場寫作對於她的意義:
「這不是一場個人生命述事的結束,而是一段新社會行動的開場。」
「在場」獎學金第二季邀請更多獨立寫作者,在時代的現場,共同以書寫作為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