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委 阿潑 /
評委 覃里雯 /
從本屆投稿中,可以看到疫情帶來的壓力和倫理問題,在大陸和香港依然嚴重,兩岸三地的寫作者也都非常關心疫情之下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態。香港作者對持久抗爭者的追蹤描述也是時代暗流湧動的折射。選擇了代際關係、心理健康、女性境遇、移民文化、老齡化、城市生活方式等議題的作者們,可以看到他們的社會關懷,但似乎都比較局限於個人和當下視角,如果添加必要的政治和歷史維度,這種關懷會更透徹到位。
法治中的罪、辯、懲—— 對三位中國人的訪問(作者:許鴻昌)
「黑燈舞廳」、「小龍女」和吉祥村裏的「姨」(作者:明星辰)
柔韌之網:新冠疫情危機中香港外籍家務工人們的聯結、互助與抵抗(作者:白雪青蠅)
四位寫作者,進入時代的不同現場,將視角放在主流視野中隱沒的人群:
從中國南方邊陲到非洲的跨國掘金者;在困境中求存續的內蒙古牧區獸醫;中越跨境族群中的「魓末」與其信仰追隨者;嘗試突破「國別的邊界」前往愛沙尼亞的「世界公民」。
感謝「在場」的參與者們在第二季中深入不同民族的腹地,又望向廣闊的世界田野。
🔖 200份寫作提案,時代的故事需在場的記錄:
我們與社會的改變
在第一季的基礎上,我們重新調適了第二季在場的遴選框架。除了提交清晰、具有脈絡感的計劃書,新增的試寫稿要求拉進了評審與每一份提案之間的距離:即便是片段,仍如身臨其境。此外,除了 32 位評委對申請材料進行書面評分之外,亦有來自中港台三地的資深記者、編輯及非虛構寫作者一齊組成面試評審團,與入圍的申請者直接視訊對話。這些過程不只是為了給出獎金,更希望能夠在真實的交流中認識每一位在時代現場的書寫者。
我們也在第二季的申請中遇見了熟悉的身影。有的申請者在第一季落選,但並未中斷與我們的交流,他們重新打磨提案,再次加入。還有許多申請者獲得第一季獲獎者的啟發,在相近的領域和題材上進行了更細微、更深入的開拓。
這是在場・獎學金的初衷之一:當每一樁歷史事件、每一個時代議題終被人開墾、種栽後,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闢土之列,由記錄感發實踐,再讓實踐捲動整個社會的改變。
本季的提案依然題材豐富、地區多元,以下是部分主題摘記:
穿梭在界域與族群之間
生育、生存與生活中的性別
人間日常:形形色色的行業
一個人的生活史,一群人的現代史
文化研究
世界性的本土勞工
多感官想象與體驗的空間
時代的塵埃與山
醫療創傷與書寫
第二季在場 ·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如何評選?
32 位資深評審
她/他們是資深的非虛構寫作者,是華文地區重要的出版人與媒體人。
分組評分投票
他們將會依照寫作計畫的題材方向、創新性、可行性等面向選出 3-5 名入圍者,最終獲獎結果將由評委根據入圍者的完稿選定。
© 2023FrontlineFellowship
聯絡信箱:fellowship@matters.tow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