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mbnail image
  • 首頁
  • 第二季獲獎名單 
    • 第二季獲獎者作品及場外手記
    • 第二季發佈會文字記錄
    • 第二季完整報告
    • 第二季報名須知
  • 第一季獲獎者作品 
    • 第一季發佈會文字記錄
    • 第一季獲獎者作品及場外手記
    • 第一季完整報告
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• LOGO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第二季獲獎名單 
      • 第二季獲獎者作品及場外手記
      • 第二季發佈會文字記錄
      • 第二季完整報告
      • 第二季報名須知
    • 第一季獲獎者作品 
      • 第一季發佈會文字記錄
      • 第一季獲獎者作品及場外手記
      • 第一季完整報告
  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  • LOGO
  • 繁體中文 
    • 繁體中文
    • English
支持我們
  • 首頁
  • 第二季獲獎名單 
    • 第二季獲獎者作品及場外手記
    • 第二季發佈會文字記錄
    • 第二季完整報告
    • 第二季報名須知
  • 第一季獲獎者作品 
    • 第一季發佈會文字記錄
    • 第一季獲獎者作品及場外手記
    • 第一季完整報告
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• LOGO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第二季獲獎名單 
      • 第二季獲獎者作品及場外手記
      • 第二季發佈會文字記錄
      • 第二季完整報告
      • 第二季報名須知
    • 第一季獲獎者作品 
      • 第一季發佈會文字記錄
      • 第一季獲獎者作品及場外手記
      • 第一季完整報告
  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  • LOGO
  • 繁體中文 
    • 繁體中文
    • English
支持我們
  •  

     

    第二季評選結果報告

     

    // 深入不同的民族腹地,望向廣闊的世界田野 //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• 第二季「在場」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共有近 200 位「在場者」報名。

    經過 36 位評委的評審,獲獎名單如下:

    (點擊方框閱讀評審團評語,排名不分先後;
    第二季獲獎者名次將由最終完稿決定)

    《中越邊境的魓末和他們的追隨者》

    作者:黃鈺晴,編輯:謝丁

    全文連結

    《黃金海岸:中非跨國掘金者的暗流》

    作者:譚威,編輯:楊櫻

    全文連結

    《「治療動物就是在治療人」:狹縫中的牧區獸醫實踐》

    作者:烏日漢,編輯:顧玉玲

    全文連結

    《去愛沙尼亞尋找來自中國的電子公民》

    作者:周悠遊,編輯:張妍

    全文連結

  • ❝ 若未進入決選或得獎者的題目與企劃,並不表示企劃沒有發展下去的價值,甚至可能相反。 ❞

     

     

    評委 阿潑 /

     
    有些作者誠實表示不太需要經費(當然若有經費會比較穩定),需要的是編輯的指導或者前輩的經驗──從企劃的執行構想中,確實也感覺到毫無經驗與指導。遺憾的是,因為資源有限,「在場」必須挑出的是能確保作品完成的案件,這確實也讓我在評審上不斷反覆,爭執許久,甚難割捨。因此,若未進入決選或得獎者的題目與企劃,並不表示企劃沒有發展下去的價值,甚至可能相反的。因此,期待「在場」也能夠協助這些投件者,讓這些璞玉有被打磨的機會。

     

    評委 覃里雯 /

     

    從本屆投稿中,可以看到疫情帶來的壓力和倫理問題,在大陸和香港依然嚴重,兩岸三地的寫作者也都非常關心疫情之下邊緣群體的生存狀態。香港作者對持久抗爭者的追蹤描述也是時代暗流湧動的折射。選擇了代際關係、心理健康、女性境遇、移民文化、老齡化、城市生活方式等議題的作者們,可以看到他們的社會關懷,但似乎都比較局限於個人和當下視角,如果添加必要的政治和歷史維度,這種關懷會更透徹到位。

  • 🧲 除四位獲獎者外,本季還有九份計劃案進入「終審名單」:

    (點擊方框閱讀評審團評語,排名不分先後)

    香港長者疫苗猶豫與香港的老化想像(作者:阿釘)

    異鄉人:故鄉與遠方的共存(作者:胡同)

    走進烏克蘭現場——戰火中的日常(作者:甄梓鈴)

    「全現在」——中國全民審查時代一場畸形的媒體實驗(作者:党元悅)

    疫情之下在瑞麗的緬甸年輕人(作者:武曉慧)

    堅果兄弟:一個行為藝術家的環保戰役(作者:瀋佳如)

    法治中的罪、辯、懲—— 對三位中國人的訪問(作者:許鴻昌)

    「黑燈舞廳」、「小龍女」和吉祥村裏的「姨」(作者:明星辰)

    柔韌之網:新冠疫情危機中香港外籍家務工人們的聯結、互助與抵抗(作者:白雪青蠅)

  • 四位寫作者,進入時代的不同現場,將視角放在主流視野中隱沒的人群:

     

    從中國南方邊陲到非洲的跨國掘金者;在困境中求存續的內蒙古牧區獸醫;中越跨境族群中的「魓末」與其信仰追隨者;嘗試突破「國別的邊界」前往愛沙尼亞的「世界公民」。

     
     
    ❝ 可以用「他者」的目光來觀察這個世界的人是不一樣的,如果可以把以這種目光看到的東西,用某種文學的方式敘述出來的人,那就更不一樣了。從內蒙古的獸醫到中越邊境的「魓末 」,從死去的淘金工人到在異國文化裏尋求身份認同的中產階級,我有幸在「在場」計劃裏看到了許許多多類似的目光,這不得不說是令人感動的事情。雖然還沒有進入成稿階段,但許多作品計劃都建構在紮實的調研乃至田野之上,對於寫作主體背後的社會建構亦有相當的了解,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,是許多作者在「他者」的身份之中都融入了自我的觀照,同時仍可以保持一種有距離的觀察視角,這讓寫作的主題於他們而言不再僅僅是個「課題」或者「選題」,而是切實變成了某種人生經驗。同為寫作者,我感佩於這種同理心,也嫉妒這樣的機會。 ❞ ——評委楊櫻
     
     

    感謝「在場」的參與者們在第二季中深入不同民族的腹地,又望向廣闊的世界田野。

  • 🔖 200份寫作提案,時代的故事需在場的記錄:

    我們與社會的改變

     

    在第一季的基礎上,我們重新調適了第二季在場的遴選框架。除了提交清晰、具有脈絡感的計劃書,新增的試寫稿要求拉進了評審與每一份提案之間的距離:即便是片段,仍如身臨其境。此外,除了 32 位評委對申請材料進行書面評分之外,亦有來自中港台三地的資深記者、編輯及非虛構寫作者一齊組成面試評審團,與入圍的申請者直接視訊對話。這些過程不只是為了給出獎金,更希望能夠在真實的交流中認識每一位在時代現場的書寫者。

     

    我們也在第二季的申請中遇見了熟悉的身影。有的申請者在第一季落選,但並未中斷與我們的交流,他們重新打磨提案,再次加入。還有許多申請者獲得第一季獲獎者的啟發,在相近的領域和題材上進行了更細微、更深入的開拓。

     

    這是在場・獎學金的初衷之一:當每一樁歷史事件、每一個時代議題終被人開墾、種栽後,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闢土之列,由記錄感發實踐,再讓實踐捲動整個社會的改變。

     

    本季的提案依然題材豐富、地區多元,以下是部分主題摘記:

     

    穿梭在界域與族群之間

    • 在藏區創作的藏族影人
    • 藏區草根環保機構與社區實踐
    • 烏克蘭戰火下的日常
    • 海外國企礦產人
    • 斯里蘭卡經濟危機下的公民聲音
    • 以色列女性口譯員之見聞
    • 愛沙尼亞「電子公民」計劃裡的中國公民
    • 內蒙古牧區獸醫眼中的牧民與牧群關係
    • 圖瓦的女性薩滿
    • 中越邊境天曲儀式中的巫師

    生育、生存與生活中的性別

    • 留守農村的婦女故事
    • 中國大陸跨性別女性的生存狀況
    • 台灣變裝皇后的生存狀況
    • 台灣拒絕生育群體的故事
    • 在台越南媽媽的故事
    • 鄂溫克青年與城市酷兒的故事

    人間日常:形形色色的行業

    • 傳銷產業鏈中的日常生活
    • 空中舞者的汗水與自由
    • 一份「生不逢時」畸形媒體實驗記錄
    • 按摩行業興衰史
    • 底層身體服務行業的故事
    • 非營利創作群體的工作與生活
    • 視障按摩師的工作與家鄉
    • 台灣遊戲產業背後的職場女性處境

    一個人的生活史,一群人的現代史

    • 「兵團二代」的漢人舅舅成為穆斯林的故事
    • 家族史背後的新疆歷史
    • 國營廠倒閉後對女工教育下一代的影響
    • 在台陸生的衝擊與記錄
    • 阿嬤自殺背後的私人史

    文化研究

    • 國人的「底層文化困境」與文化認同
    • 台灣獨立樂團與社會運動的動態關係
    • 小鎮青年書寫

    世界性的本土勞工

    • 印尼中國鎳礦工人
    • 跨國黃金礦工
    • 銅都三代礦工的生命變遷史
    • 中國巴士司機的生活日常
    • 騎手的日常
    • 在大陸多城工作的台灣煙火師
    • 跨境民工的生存現狀

    多感官想象與體驗的空間

    • 從攝像頭看家庭成員的權力與情感流動
    • 從聲音的角度切入西安的政治民生
    • 「黑燈舞廳」的聲色觀察
    • 廣州獨立書店與公共空間中的趣緣紐帶
    • 風箏廣場放風箏的人
    • 城市中老年女性的身體表達
    • 香港「死寂商場」
    • 洞庭湖村落之天氣預報與民間信仰實踐的交織
    • 網約車車廂裡的故事

    時代的塵埃與山

    • 上海疫情記錄
    • 疫情下中缅邊城雲南瑞麗中低層行業者境況
    • 追溯文革下兩所北京精英中學的故事
    • 一胎化政策下的失獨父母
    • 留學生遭遇種族歧視的經歷
    • 疫情對馬來西亞歌台人員的衝擊
    • 上海虹橋火車站下的生活
    • 堅果兄弟的環保戰役

    醫療創傷與書寫

    • 癌症病人境況與照護書寫
    • 白血病治愈之路
    • 被遺忘的麻風病人/村
    • 艾滋病患的故事
    • 香港長者的「疫苗猶豫」
     
     
    我們在近200份案中,感受到強烈的敘述慾望,記錄者們以書寫作為行動,見證、理解、回應時代向他們提出的艱難問題。
     
     
    和第一季相似,本季的報名者地域分佈廣闊,有來自中國大陸、台灣、香港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美國、加拿大、英國、德國、荷蘭和以色列等地的華語寫作者。其中,中國大陸的作者有近百名,台灣與香港各有 30~40 位申請者。Ta 們是留學生和務工者,是流亡者和離散的華人,是人類學者和戰地記者,是世界公民,也是普通人,都在時代的現場孜孜不倦地記錄著。
     
     
    我們也可以在以上的提案中看見,疫情創傷是寫作者不斷叩問的主題。「中國依舊是非虛構寫作的富礦區」(「八旗文化」總編富察語),無論是多麼微小的人、事、物,其身後之歷史脈絡皆盈千累萬;「但這不意味著台灣沒有複雜的社會歷史政治議題」,這座自由島嶼上的山、地、景更有道不盡的地緣政治與本土覺醒。香港的提案較第一季而言少了移民的母題(而這個主題卻某種程度「轉移」至中國大陸的計劃書中),多了對社會運作細節的觀照與記錄。我們在提案裏讀出了彷徨與決心,也常在試寫稿中看見細膩的忖度與不卑不亢的勇氣,並感受到不同地域、不同世代寫作者的需求與力量。
     
     
    我們確信:多元的「在場」本身,便是「在場」獎學金意圖孵化與接住的世界。
  • 在場獎學金如何評選?

    32 位資深評審

    她/他們是資深的非虛構寫作者,是華文地區重要的出版人與媒體人。

    分組評分投票

    他們將會依照寫作計畫的題材方向、創新性、可行性等面向選出 3-5 名入圍者,最終獲獎結果將由評委根據入圍者的完稿選定。

  • 第二季評審名單

    (按姓氏/第一個字首字母拼音排序)

     

    -  非虛構寫作者  -

    阿 潑 作家,著有《憂鬱的邊界》、《介入的旁觀者》等
    陳 純 政治哲學青年學者,著有《自由主義的重生與政治德性》
    杜晉軒 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編輯,著有《北漂臺灣:馬來西亞人跨境臺灣的流轉記憶》
    江 雪 獨立記者,前財新新聞調查記者,端傳媒撰稿人
    李雨夢        獨立記者,前蘋果日報記者
    李哲昕        紀錄片導演,作品《迷航》
    劉紹華 人類學家,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,著有《我的涼山兄弟》、《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》等
    米米亞娜 獨立撰稿人,女權活動者
    覃里雯 作家,獨立撰稿人,Podcast「海馬星球」創辦人及主播
    蘇美智 獨立記者,前《明報周刊》資深編輯,著有《外傭:住在家中的陌生人》等
    譚蕙芸 獨立記者,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,著有《天愈黑 星愈亮》等
    楊天帥 立場新聞記者,小說作者
    顧玉玲        人權活動家,作家,著有《回家》、《我們: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》等
    鄒思聰 獨立撰稿人,文學學徒,歐洲政治與文化研究(進行中)
    張 妍 獨立撰稿人,紀錄片製作人

    -  出版行業  -

    富 察 八旗文化總編輯
    孫德齡 左岸文化主編
    涂豐恩 聯經出版總編輯,故事 Studio 創辦人
    嚴 韻 詩人,叛逃譯者,資深讀者,著有《日光夜景》等
    張惠菁 衛城出版總編輯,作家

    -  媒體編輯 / 機構  -

    方可成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,「新聞實驗室」創辦人
    關震海 獨立媒體《誌》創辦人
    關天林 詩人,《字花》雜誌總編輯
    何欣潔 獨立撰稿人,前端傳媒台灣主編
    梁玉芳 記者,聯合報系「願景工程」基金會總監
    李月華   眾新聞總編輯
    劉致昕  報導者副總編輯,著有《製造真相》
    羅淑儀 資深傳媒工作者,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
    甯 卉  資深記者,端傳媒國際組主編
    突破書誌 Breakazine,香港社會專題季刊書誌
    王錦華 《鏡週刊》人物組副總編輯
    溫若涵 BIOS monthly 總編輯
    楊 櫻 新文學雜誌《小鳥文學》主編,《好奇心日報》聯合創始人,作家,著有《張醫生與王醫生》

 

About Matters

 

About RFHK

 

Press Kit

© 2022FrontlineFellowship

聯絡信箱:fellowship@matters.news

    主頁
    聯系我們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s來確保流暢的瀏覽體驗。若繼續,我們會認爲你接受使用cookies。
了解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