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清爽舒服的天氣,令我想起我第一次來英國、大學開學的時候,也是大概這個日子。如果用開學日來算的話,轉眼間,我也來了英國第九年了。
這是我第一次挑戰創作非虛構漫畫, 發現這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!
以往虛構的故事情節只要是想得到就可以畫出來, 但記實漫畫就是要基於真實, 除了平衡資訊性內容、對話情節、及畫面上的鋪排,我感到最困難的任務是如何自然地表達情感而又不過於煽情。
"Home is where I go”的主題可能是有點老土,但那亦是不少移民人的真實想法。當然,當中還夾雜很多不同情感,希望、失望、迷茫、不安、期盼。作為香港人的我,也傾向輕淡地描寫情緒。(我覺得香港人批評很直接,但內心話說出來是有點靦腆。可能這是我的偏見)
我與受訪者也不希望把移民看作一件很慘情的事。所以,我只是平淡地記錄了兩位受訪者的日常故事,以及和他們幾乎平凡的對話,當中夾雜了很多上段提及到的情緒。
這就是我今次的敘事風格,與我以往喜歡誇張化的虛構故事很不同。平淡也有平淡的好處,我希望這是一個有點治癒的作品。
亦在此感謝黃照達老師擔任我的編輯,去開解我解決很多初期想不通的難題。
值得提及的一點趣事是,當我打算與兩位受訪者拜訪他們所工作的U記,他們都放假去旅行了!所以到最後六月19、20日才有機會與他們見面,亦碰巧是一天接一天,看起來有點刻意,其實不是的。
這是我四個月來一邊全職工作一邊作畫的作品(也請了幾天假,專心畫畫),在我心中是一章,這可以是很多故事之中的其中一章,訪問及篇幅有限,也許之後有機會的話,可以再多說幾篇。
雖然這是一個很微觀、訴說個人經歷的漫畫,但在這世界由全球化轉型至反移民、本地/國家主義的大風向裏,我希望它能夠引起某種共鳴,無論是香港人、台灣人、還是海外華人、其他人也好。
-Kayla/ 適之
2025.9.8
註:
我在漫畫沒來得及解釋Y與R是什麼的海洋生物,這裏補充一下。
Y的角色取材於一條紅石斑。早前看到有影片解說香港紅石斑瀕危的故事,因為民眾過度放生沙巴龍躉,破壞了香港水域的生態平衡,令野生香港紅石斑數量急劇減少。這令我聯想,本來的石斑魚適合在礁區棲息,或棲息在河口及近海沿岸,那這些香港紅石斑最後又「移民」何處呢?加上Y的別稱發音像「魚」,而她又願意我把她畫作一條魚(在此再次感謝Y)。

紅石斑的特色是背脊中間有一個黑斑。

圖:Y角色草圖
R的角色取材於白鯨。當我把受訪者畫成海洋生物的概念告訴R時,R說她想當一條白鯨,因為白鯨看起來很可愛,但其實是海洋世界裏的頂尖捕食者,而且暗藏滿身肌肉,令R聯想起自己在U記搬貨時所需的力氣。白鯨轉季也會遷徙去寒冷的北方水域,這就像她向北方移居一樣。在此也感謝R,願意我把她畫作一條白鯨。

圖:魔性的肌肉(圖像出處:網絡截圖)

R角色草圖

「我」的角色草圖
最後選用了左邊的造型,因為外套比較容易畫。而且現實中我也是穿了這件來自U記的外套(減價品)去做訪問。

自己去視察倫敦的U記旗艦店

很想畫出來,但最後沒有什麼機會畫的天花板

我和Y真的有去意大利餐廳吃海鮮意粉哦!

愛丁堡的U記

也是鏡面的天花板,有點Inception

去了參觀愛丁堡的舊城區

這張相片沒能好好捕捉到這全景的美色。這是Calton Hill。

凌亂的thumbna

把全部草稿攤在地上看,但是地板不夠大。

黃照達老師提醒背景也可以畫一些海洋生物,令受訪者的登場沒那麼突兀。這裏補上幾個背景用的海洋生物,你在漫畫裏能找到他們嗎?

拜託永先生把鉛筆痕擦掉。

有跨頁的話會把兩張紙連在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