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首頁
  • 紀錄短片獎學金
  •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 
    • 第五季
    • 第四季
    • 第三季
    • 第二季
    • 第一季
  •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 
    • 第二季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    • 第一季
  • 非虛構漫畫獎學金 
    • 第一季報告
    • 作品摘錄及手記
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• 「場友」Blog
    • 「在場」作品
    • 往季評審與編輯名單
    • 策略與合作夥伴
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• 支持我們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紀錄短片獎學金
    •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五季
      • 第四季
      • 第三季
      • 第二季
      • 第一季
    •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二季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      • 第一季
    • 非虛構漫畫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一季報告
      • 作品摘錄及手記
  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  • 「場友」Blog
      • 「在場」作品
      • 往季評審與編輯名單
      • 策略與合作夥伴
  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  • 支持我們
訂閱即時資訊
  • 首頁
  • 紀錄短片獎學金
  •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 
    • 第五季
    • 第四季
    • 第三季
    • 第二季
    • 第一季
  •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 
    • 第二季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    • 第一季
  • 非虛構漫畫獎學金 
    • 第一季報告
    • 作品摘錄及手記
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• 「場友」Blog
    • 「在場」作品
    • 往季評審與編輯名單
    • 策略與合作夥伴
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• 支持我們
  • …  
    • 首頁
    • 紀錄短片獎學金
    •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五季
      • 第四季
      • 第三季
      • 第二季
      • 第一季
    • 非虛構翻譯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二季非虛構翻譯獎學金
      • 第一季
    • 非虛構漫畫獎學金 
      • 第一季報告
      • 作品摘錄及手記
    • 關於「在場」 
      • 「場友」Blog
      • 「在場」作品
      • 往季評審與編輯名單
      • 策略與合作夥伴
      • 為什麼要發起「在場」?
      • 支持我們
訂閱即時資訊

編輯手記|正義

今年5月中旬,得知「在場」希望我來做mao的漫畫編輯,協助完成《在2022的黑夜裡》。漫畫看了很多,也自己畫了幾本,做編輯卻是第一次,擔心經驗不足,能力有限,幫不了什麼。當晚我們簡單溝通後,收到漫畫文件,一口氣讀了。好傢伙,已經有兩百多頁的體量!畫面很成熟,並且是我喜歡的風格,有點鬆口氣。

6月13日,mao來巴黎了,我們第一次見面。早上送孩子去託兒所後,把見面地點定在Flor de café, 一個離地鐵站不遠的咖啡館,不太顯眼,室內狹窄安靜。發去地址後,又擔心mao初來乍到,會不會迷路。正猶豫要不要站街邊看着點兒,她已經不緊不慢地進來了,徑直坐下就開始說漫畫。後來她告訴我,來巴黎後,曾經全憑預感就知道要坐幾號地鐵。聽她的講述有點玄乎,但我看得出她有與衆不同的地方。當天我們遊走在五區街頭,從咖啡館到面館,再回到咖啡館各自畫畫,直至我接娃回家的時間。即便是第一次見也沒有距離感,我們聊過去,中法兩地的生活,聊道家,神秘學,聊AI,還有黯淡的遙遠未來。我有點明白為什麼她會認識各種各樣的人了。

雖然mao說這是她初試漫畫,但從畫面和故事節奏來看,都處理地相當老道。這是一部日記形式的中長篇漫畫,以她的個人經歷為重心,詳細記錄了這一年裏輾轉各地的經歷,同時也從她的視角窺到當時國內環境的暗涌起伏。

2022似乎是個有點遙遠的概念了,我只記得那一整年在巴黎做動畫工作。滑動手機相冊,時點展開為相片陣列,瑣碎的畫面打通大腦,記憶重新拼湊起來。這有點令人難過:我曾經很具體地參與到兩地不同的現實中去,甚至寫過幾首詞隱晦而憤怒地表達當時無處連接的情緒,通過網絡和所有人一起捍衛生活的尊嚴。三年過去了,和大多數人一樣,我們不再談論問題,過去被丟盡了,人原來這麼容易忘記傷痛。通過mao的《在2022的黑夜裏》,我得以重溫在那一年裏,發生了什麼事,產生過哪些個人的、集體的情感震動。我遺憾不在國內,沒能親自體會生活的無奈和荒誕,對我們來說,也是很重要的創作來源。

作為漫畫作者和資深讀者,我對漫畫有許多自己的理解和設想;作為新手編輯,我總是懷疑自己的選擇和判斷。工作展開初期,我諮詢了一位厲害的漫畫編輯(她出版了幾本超級暢銷漫畫),關於多大程度地提出個人意見、決定導向。對我來說,漫畫是孤獨的創作,最重要的是創作者的表達。所以我決定儘量放手,只提必要的意見。mao的漫畫兼具個人經歷和社會事件,與她溝通後,我體會到她對個人故事的重視,並且我也認為個體的經歷是重要的,每個人都在影響並被大環境影響着,所以這個故事仍以她的日記為主,保持主觀。整個夏天,我和mao總共進行了8次通話會議,並隨時互發修改更新;我們每次都從頭捋一遍,顧及整體閱讀感受和具體每一天的故事。mao的漫畫裏,文字很重要,有許多精彩的表述,對我來說毫無閱讀困難,但照顧到整體閱讀節奏,我們針對重要的段落擴充畫面佔比,文字作為畫面的提純和留白,保留重點。我們決定穿插加入社會事件,作為個人經歷的擴展,也為更全面地展現這個特殊時間段。漫畫最終增加了100多頁,目前是我倆都相對滿意的結果了。很感謝mao信任我的意見,也很欣慰她對這個作品的全力以赴。《在2022的黑夜裏》的存在很有意義,也有價值,它記錄了一段顛簸的人生,也提醒我們一年裏可能發生着什麼。

Section image

上一篇
編輯手記|譚蕙芸
下一篇
場外手記|mao:我有毛病嗎? ——在2022的黑夜裡
 返回網站
Cookie的使用
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全部接受
設定
全部拒絕
Cookie 設定
必要的Cookies
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分析性Cookies
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偏好的Cookies
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儲存